25年来规模最大,中央国家机关精减编制5%,背后有何深意?
国务院机构迎来了新一轮改革调整。全国两会正在召开中,机构改革这一“重头戏”登场。其中,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按5%比例精减的消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。
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或被精减?未来几年的国考会否更难?精减编制的目的何在?地方会否跟进缩编?一时间各种讨论不断。
实际上,控编减编一直是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思路之一。
改革开放之后,中国曾多次调整国务院各部门机关编制。其中力度最大的为1998年,国务院各部门行政编制由原来的3.23万名减至1.67万名,精减了47.5%。
21世纪以来,中央国家机关虽经历多次部门架构调整,但行政编制方面再未设明确的精减目标,主要维持“只减不增”的红线。此次,新一届政府计划精减5%的编制,系25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。
值得注意的是,3月10日获得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也提到,收回的编制主要用于加强重点领域和重要工作。多名专家在采访中告诉时代周报记者,中央国家机关编制的总量不一定会减少,本次机构改革的重点在于结构性调整和过程性调整。
图源:图虫创意
,,单双哈希(www.hx198.vip)采用波场区块链高度哈希值作为统计数据,游戏数据开源、公平、无任何作弊可能性,开放单双哈希、幸运哈希、哈希定位胆、哈希牛牛等游戏。
不是一个简单的“减”
中国对于机关、事业单位的编制有明确规定。
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,改变了过去“就机构论机构、就编制论编制”的做法,在转变职能的基础上,先定职能,再定机构和编制。如今常见的“三定”概念由此诞生。
当前,“三定规定”主要使用“×××职能配置、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”的提法。除特殊部门外,按照要求,各部门的“三定规定”需公开发布。
以2018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“三定规定”为例,其中明确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机关行政编制805名。设局长1名,副局长4名,司局级领导职数120名。
从改革方案来看,我国上一次明确要求精减国务院机构人员编制,还要追溯到1998年。当时,方案提出的目标是精减50%。实际改革以后,国务院系统的行政编制由原来的3.23万名减至1.67万名,精简了47.5%。
而最近一次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则在2018年。
方案中并未专门提出精减人员的内容,但据新华社在2019年7月6日发表的《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纪实》,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层面,有39个部门重新制定了“三定”规定、25个部门调整了职责。重新制定“三定”规定的部门,同划入时的基数相比,精减编制713名,精减比例为3.1%。
“5%的占比是比较温和的。但从机构职能调整的角度来看,这次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‘减’的问题,而是重新进行布局调整。”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王满传告诉时代周报记者。
网友评论